职业选择中的思维陷阱


关于兰小欢老师,我之前阅读过《置身事内》,讲述了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。细节已大都忘记,但我了解了政府在房地产经济中的角色以及其相应的做法,既明白了政府的无所不入,又感慨其捉襟见肘。今天能接触到这篇演讲稿,纯属巧合了。无意间在刷小红书的时候看到的,发现作者的名字十分熟悉,仔细回想才明白原来是《置身事内》的作者,然后就详细地读了一下。文章的链接我放在这里了,同时为了防止以后找不到,我把原文放到下面。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sFVDFM-gKhSAkKdht0bguA

阅读这篇演讲稿的过程中,我不止一次地感慨,许多文字和我的见解不谋而合,果然,阅读使我没有停止过独立思考,结果或对或错,但都有益于我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。以下是原文:

首先感谢各位校友和朋友,大家周六下午从各地专程赶来,支持学院的学生工作。江源老师找我来讲讲“职业选择中的思维陷阱”,跟同学们聊聊工作、聊聊职业选择。今天我就结合自己在学界、政府、金融产业的经历,跟同学们分享一些成长中的观察,不敢说教,只谈个人体会,有用最好,没用大家就当听听故事。

一、选择的幻觉

先亮明观点:“重大选择”其实是种幻觉。

为什么这么说?主要想帮大家缓解焦虑,不要在做选择的时候给自己太大压力,单个的决策可能没有你想的那么重要。主要有四个原因。

第一,选择”好坏”是事后决定的。事情做成了那就是“选对了”,做砸了就是“选错了”,但事情的本质在于“做”而非“选”。事前谁也看不清未来,比如大家都不会想到有疫情。如今世界变化飞快,哪有绝对正确的选择?其实无论选什么,你还是你。今天就算你拿到哈佛offer或者高盛offer,也不会突然改变你的本质—你做事的方式、与人相处的模式,最终会让你活成“你本来的样子”,不会因为某个选择而突变。

是的,不会突变,不代表不会慢慢变化,也就是说你真正要改变的,是你做事的方式和与人相处的模式。

第二,站在你们的位置,面临的选项差距其实没有那么大。不会真有“年薪百万老总助理” vs “月薪三千基层岗位”这种极端选择,更多是同类选项的细微差别,比如金融行业里是选券商还是银行。刚毕业时做的事情都差不多。所以别太纠结,选项间的差别多是些微小的“边际差异”,不必过度内耗。

这一点,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在每个人的选择中,有时不同的选择的确差异非常大,工作的地点、压力等。

第三,人对结果的感知会动态调整。即便选了所谓“好机会”,也可能觉得“还有更好的”,那样就不会开心;选了“坏结果”,也可能发现“本来可能更差”,可能感觉就还不错。行为经济学有个经典的研究:中彩票者和因事故残疾者,一段时间后前者的幸福感不见得高于后者。人有强大的适应机制,会主动调整对结果的认知。所以事前不必放大选择的重要性,“车道山前必有路”是有用的智慧。

这段有点安慰的意思了,精神胜利法呗,这里主要是适用于相差不多的选择。

第四,人“做选择”的能力其实很弱。大家学过行为经济学,知道人并非理性。但其实人的选择连非理性都谈不上,就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生理过程。大脑中的神经反应,甚至和上一顿饭吃了什么都有很大关系。从行为学研究来看,如果极端一点,人甚至没有绝对的自由意志。当然我不想深入这个话题,只是想强调:你给自己列出的所谓做选择的“理由”,其实大都不过是种感觉,经不起推敲。所以不必神话自己的“精明算计”能力,把单次选择看得太重。所有人都会不断犯错,中年人也一样。如果觉得人生像做题一样只有对或错的重大选择,那就完了。所谓的重大选择大都集中在20多岁时,比如事业和择偶,而这个阶段的既没资源,也缺乏足够的信息和人生阅历,怎么可能做出那么多正确的重大选择?真实的情况是,那些选择可能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大,20多岁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容错机制和调整空间都很大,路是靠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,没有那么多重大的分岔路口,每条路的风景不一样罢了,关键是要行动起来,在实践中积累,边做边调整。

这话我不同意,我觉得人有做选择的能力,至少我做选择时列出的理由并不是感觉,很多是结合对自身认知和实际情况列出来的。如果你有资源或者能接触到资源,再加上自己的人生阅历和自我认知,大概率是可以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的。

二、陷阱三连:考试思维+学历思维+标准答案思维

第二个基本现实是,读书读久了会形成特定思维模式。习惯于考试跟做题的思维方式有几个陷阱。第一是零和思维,高考、考研都是有你没我的竞争。第二个就是认为只能靠自己,只会靠自己。第三个就是觉得凡事有答案,有问题就有答案,非要把答案找出来不可。其实这个世界不是考试,很多时候连问题都不明确,提出问题本身就是创造答案的过程,这是很重要的实践能力。不是每个问题都有标准答案,学习,主要是为了构建思维框架、吸收新信息、深化认知,而不是为了考试。

人生没有答案。有个概念叫”抵达谬误”(arrival fallacy)。人有时候会想,我达到一个什么目标,这辈子就开心了,比如有一个小目标,在上海有两套房、进某家知名公司。但现实是,这些目标达成后,新的欲望又会出现。所以王尔德讲人生有两大悲剧,一是梦想实现不了,二是梦想终于实现。如果总是用外在标准衡量自己,比如职级、收入,你永远都不会满足。

我放的这张照片,你看这些年轻人笑得多开心,多有生命力。这里很多年轻人都来名校…..他们常年在青海的野外做动物多样性保护,比如追踪雪豹,生活很简单,连个像样的厕所都没有,工资也不高,是个公益组织。那天晚上一起吃饭,我看着他们脸上的状态,那种开心和年轻的感觉,我很久没有在大城市的大学里看到了。当然,我并不是说大家都去做公益,即使他们,到了二十七八岁的时候,也会因为种种压力而重返主流生活。但我想说的是,这样的经历对他们很重要,不要总担心自己走了弯路,人生没有白走的路。我拿到博士学位的时候,已经32岁了,看上去走了很多弯路,但那些时光我并没有睡大觉,都是我的人生经历。为了今天的演讲,我特意打电话问了这家公益组织的负责人,问他觉得这些孩子在这里的经历收获了什么。他和我讲了三件事。第一,常年在野外大自然,觉得人生渺小,会豁达一些。第二,常年在基层工作,不停和人打交道,知道再高大上的目标,实现起来也是非常复杂的,保护环境、动物、物种多样性,核心都是和人打交道。你们将来的工作也是如此,都是和人打交道,比你想象的复杂的多。我从学术界到产业界,最大的感受就是:办件事怎么这么难?推进一件事情太不容易了!写论文反而相对可控。第三,公益组织办事,十件事可能八件办不成,常年如此,所以学会了没有失败的心态,都是过程。而且在这里学习失败,成本比较低。这三种心态,其实对参与任何工作,都很宝贵。

老爸也跟我说过同样的话,一是让我不要凡事都只靠自己,学会利用资源;二是让我明白人情世故,跟人打交道,遵守礼仪和各种潜规则,实话永远要憋在肚子里。现在我还是体会不到老爸灌输给我这些所谓的道理,也许未来的某一天,我会变成老爸,向未来的年轻人或者后辈再次重申这些论调。可他们也会像我一样,不予认同或无法理解。

关于很多问题没有答案,我想起了我之前在饭桌上跟苗哥的谈话,我说我不要婚前同居过的,不要发生过性行为的。苗哥反问我,你怎么知道她有没有过呢?我愣了,是啊,我怎么会知道呢?就算我提出这个问题,它真的有答案吗?别人会说实话吗?说了实话,我就会信吗?所以,我又再一次对自己产生了怀疑,这个问题,我是问还是不问,没有答案的问题,我问了又有什么价值?我真正在意的,到底是女生是否有过性行为,还是觉得自己没有过性行为,如果女生有,那我亏了的这种心理。你到底在意的是什么,想必你自己心里已经有了答案,人是无法欺骗自己的,既然有了答案,以后就做出修正,抓住重要的东西。

三、精英陷阱

985高校有39所,在校生160万,每年向社会输送约三四十万的毕业生,批量生产的情况下,学历贬值严重。其实精英是强加给他们的人设,走出校园之后,社会并不按考试成绩高低分配资源。

在精英主义(meritocarcy)这个话题上,我是同意哈佛桑德尔教授的很多说法的。这套东西和价值观负面影响很大。它让成功的人变得傲慢,让失败的人变得沮丧,觉得是自己不行,同时让失败的人嫉妒成功的人,也让成功的人瞧不起失败的人。

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,过度要求自己会带来高成本。维持精英人设或形象的成本很高。比如,你认为自己就该处于某个圈层,年薪20万以下的不行,这可能会妨碍一些选择。在我心里真正的精英是为他人着想、有公心的人,而不是赚多少钱有多高地位。不要给自己太多负担,我们基本都是普通人。如果你真是个聪明人,应该选一个你喜欢住的地方,干一件你喜欢的事情,过一种你不愿意和别人交换的生活。我见过很多有钱人,有时羡慕他们的财富,但我明白我只是单纯喜欢他们的钱罢了,如果让我拿我的人生去换他们的人生,我没兴趣。这种心理很重要,当你看到别人光鲜,你脑子里会不自觉把自己代入,其实你看到的不是那个人本身,而是想象自己处于聚光灯下的状态。但其实仔细一想,根本没有必要羡慕别人,因为你没见过他深夜睡不着觉的样子。

看起来,我也算是半个聪明人吧。兰小欢老师说得这种心理我研二才养成,以前我特别喜欢在马路上认车,羡慕别人开得各种好车。但后来我接触和了解到的很多人,他们开着特别贵的车,生活状况却不尽人意,听着他们的吐槽和感慨,我才明白,原来真正的幸福真的就在我身边,我根本不可能会跟他们互换人生,我只是单纯地喜欢那些所谓的豪车,喜欢坐在上面意淫罢了。

四、大城市陷阱

大家学过区域经济学,这门学问复旦有很多老师讲,所以你们都知道大城市的优势,但仔细想想,落实到你个人的生活上,这些宏观的好处跟你有什么关系?大城市的演唱会、博物馆,你一年能去几次?真看重这些,你坐飞机和高铁来看看,住酒店,一年来几次,成本也比生活在这里低得多。客观说,大城市工作机会多,但生活在上海的难度也在增加。职业选择本质是生活方式的选择,你醒着的时间里,近一半的时间在工作,而另一半时间的质量也和工作质量息息相关。所以职业选择就是生活选择。在大城市作为外地人,生活原子化、缺乏情感联结,而回到家乡,如果常常见到父母和亲朋好友,内心感受就不一样。“背井离乡”的代价,随着年龄的增长,可能会不断变大。

如果为了留在大城市,选择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,会有三个麻烦。第一,工作占一半多的时间,如果不喜欢,生活很痛苦。第二,不喜欢工作,可能会“恨屋及乌”,对同事有负面情绪,不利于发展社交,而孤独是非常致命的。第三,就算是喜欢的工作,也未必见得就能带来更好的机会。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机会从哪里来,你干什么事开心,才能准备好一下次机会。

人天生不是天天加班的,天天上班反人性,人类大脑最习惯的是打猎和种地,时忙时闲这种节奏。现代生活的快节奏,大脑压力是很大的。如果你还给自己加压,那就很难过了。这种难过无法避免,但大家可以给自己建立一个缓冲区。这类型缓冲区里,最重要的可能就是社交关系。如果在大城市很难建立社交关系,那就回到家乡,回到父母身边,回到中小学好友身边。由于历史上的原因,中国有很多好大学都在大城市。但中国搞基建搞了这么些年,小地方生活也很便利,也有一些机会,做些小事,可能过得也不错。而且出行到哪里都很方便。

这段话与我的认知太贴近了,我曾不止一次拿这些话劝服我的父母让我去北京的想法。最终他们还是没有扭过我。大城市虽好,可我生活在大城市,说白了和住在村里无异,只是因为工作在那罢了。那既然如此,我为什么不选一个离家近的呢?

虽然我不确定兰小欢老师说这段话是否有点政治正确的意味,但确实是说到我心里去了。包括做喜欢的工作,以前我总觉得人要抓潮流,现在我真得变了,包括以后给妹妹选择专业,我要先问问她,她有没有真正喜欢的东西?大家也可以问问自己,如果你不知道,那就说明没有。因为如果你有,你甚至都不会犹豫。

五、杠杆陷阱与长期主义

最后讲杠杆,所有快速成功的事情,本质都是加杠杆,而且都是加在负债端。而真正长期的杠杆是信任。什么叫长期杠杆,拿赚钱来说,如果你赚钱都是出卖自己的时间,哪怕薪水高,其实也不富有。赚钱要撬动资源或资本,让别人为你工作,而撬动资源靠的是别人对你的信任。无论是在公司做团队领导还是创业,别人把时间或者钱交给你,因为别人信任你。信任是唯一可靠的长期杠杆。如果别人信任你,即便你偶尔犯一次错误,也会有下一次机会。

现在我看到很多年轻人就是太着急了,这个可以理解,时代导致的。但是我还是觉得年轻人需要长期主义。信任固然是别人对你的,但你自己首先也要信任自己,或者说散发出一种值得被信任的状态,这里很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态。如果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相信的事情,就更容易笃定一些,跟别人的相处过程中态度和动作不会变形。

最终这张照片是鲍威尔,现任美联储主席,他其实并非经济学专业出身,而是律师。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央行首脑其实都不是学经济学的,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也是律师出身。可见走出校园后,学习能力最重要,而不是大学里的所谓的“专业”。曾有MBA学生问起鲍威尔职业生涯的建议,他就说了这句,“保持低调,努力工作,你会非常惊讶那么多有能力的人因为行为不检而自毁。人生是长跑,竞争中胜出往往不是因为自身有多强,而是对手因各种问题而倒下了。我曾在课上讲过,人生最大的风险永远来自自己。大家老讲外部环境,第一个想到中美关系,但仔细想想这种关系跟你关系有多大呢?时代是时代,变幻莫测,但“自毁”的微观风险往往比宏观风险更大。大事小事,都是事,时间久了,很多毁掉自己机会的事情,可能都是些不起眼的小事的积累。回到演讲开头,自己做事的方式、与人相处的模式,最终会让你活成“你本来的样子”。

我就讲这么多,谢谢。

如果我做我喜欢的事情,那么过程中我就会笃定一些。不知道有多少人劝我不要再打球了,列举了各种理由。可我从来没有动摇过,从高中到现在,我一直在打,一直在练。我真得很喜欢,可惜, 我并不能把篮球作为工作,如果以后真得有机会,我想利用业余时间去当篮球教练。

还有竞争中胜出的,往往不是因为自身能力有多强,而是对手倒下了。我深感如此,如果说保送是一场竞争,那我从来就没想过获胜,我只是一直在坚持自己,我学习不是为了拿成绩,也不是为了报送,就是为了提升自己。可最终结果就是,我获胜了。直到知道这个信息的时候,我还是不敢相信。

还有很多人劝我要多搞几次对象,我知道他们是想让我在过程中体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伴侣。可对于我而言,我真得无法对一个无法长期相处的女生动心。而且我自己认为自己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,搞一次和搞几次结果都是一样的,白浪费时间和精力。还是那句话,我把你当人,你把自己当人,也把我当人。而且我根本无法和一个从心底认定没有未来的女生携手,也许是内心里固有的性格吧,可能未来我会因为这个认知吃一些苦头,但我还是相信,我一定会找到我想找的伴侣,我会活成我本来的样子。


李奕轩 2025.04.30 星期三 下午16:49 晴


文章作者: 美食家李老叭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美食家李老叭 !
评论
  目录